一、定义与法律特征对比 1. 劳务派遣 定义:由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,天津劳务外包再将其派至用工单位工作的用工形式。 核心特征: 三方关系(派遣单位、用工单位、劳动者) 用工单位直接管理劳动者 适用岗位:临时性(≤6个月)、辅助性、替代性 2. 劳务外包定义:企业将业务整体外包给承包方,由承包方自主安排人员完成。 核心特征: 双方关系(发包方、承包方) 承包方独立管理劳动者 适用范围:无岗位限制,按业务量结算费用 二、法律风险对比分析
风险维度
劳务派遣
劳务外包
超比例用工:某制造企业使用派遣工占比达18%,被责令限期整改并罚款20万元 滥用辅助岗位:将主营业务岗位(如生产线操作)定义为辅助性岗位,遭劳动监察部门处罚 同工不同酬:某银行派遣员工工资仅为正式员工60%,引发集体仲裁 2. 劳务外包“假外包”认定标准管理权穿透:发包方直接安排工作时间、考核绩效(如某物流企业要求外包员工穿工服打卡) 费用结算异常:按人头支付费用而非业务量(如某IT公司按5000元/人/月支付外包费) 资质缺失:承包方无《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》或《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》 四、合规操作指南 1. 劳务派遣合规路径岗位重构:将6个月以上临时岗位转为外包,规避10%比例限制 合同设计:明确“三性岗位”证明文件(如辅助性岗位需职工代表大会决议) 风险隔离:要求派遣单位缴纳50万元履约保证金 2. 劳务外包风控要点资质审查:核查承包方《营业执照》《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》 合同条款:禁止出现“考勤管理”“工资代发”等用工单位干预条款 证据留存:保存外包业务量结算凭证、服务成果验收单 五、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:某电子厂“假外包”败诉案案情:电子厂要求外包员工使用内部系统打卡,法院认定劳动关系归属用工单位 裁判要点:用工单位对劳动过程存在实质性管理即构成劳动关系 案例2:某物流公司合规转型措施:将仓储业务外包给持证机构,费用按托盘数结算,年节省用工成本37% 成果:规避劳务派遣用工风险,通过ISO 37001反贿赂管理体系认证 六、政策动态与趋势2025新规:用工单位使用派遣工超8%需向人社部门备案(原为10%) 技术赋能:区块链存证系统覆盖率提升至68%,降低用工纠纷举证难度 地域差异:长三角地区严查“共享用工”变相派遣,珠三角侧重外包资质审查 附录:实用工具清单《劳务派遣用工合规自检表》(含12项核心指标) 外包合同审查清单(重点条款标注) 2025年劳务派遣行政处罚案例库(收录37个典型案例) (责任编辑:) |